笔趣阁 > 刀丛佛影 > 三六、衣冠南渡 王马共享

三六、衣冠南渡 王马共享

推荐阅读: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笔趣阁 www.6biquge.com,最快更新刀丛佛影最新章节!

    王衍为自己家族预先设计的“狡兔三窟”战略,顶数王导的江南基地最成功。

    当时司马睿为琅琊王,与王导素来友善。王导知道天下已经开始动乱,于是全心全意辅佐琅琊王,暗中立下了重振朝纲的志愿。司马睿也非常信任器重他,两人就像好友一样。司马睿还在洛阳时,王导总是劝说他要尽快回到藩国。

    在“八王之乱”这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里,处于帝室“边缘”地位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在洛阳,司马睿交结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导。

    王导,字茂弘,出身于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公认的名士领袖王衍是其族兄。王氏家园所在的琅邪国,是司马睿的封国。司马睿的琅邪国在西晋算是大国,并与司马越的东海国相邻,治所都在徐州。

    当时东海王司马越起用琅邪王司马睿为平东(后迁安东)将军兼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为他看管后方。

    司马睿受命后,请王衍的叔伯弟弟王导为司马。因为王导为人灵活机警、足智多谋,深得司马睿的信任,司马睿把他当作知心朋友。

    公元307年(永嘉元年),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出镇建邺(后改建康,今南京)。王导相随南渡。

    他们一同来到了建康。原以为作为琅琊王到这里会受到隆重的欢迎,可没想到江南有名望的大士族嫌司马睿地位低,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一个也不来拜见他。原因是西晋灭吴以后,南方士族被排斥,进入上层自然很困难,所以一直对晋朝不满意。

    王导一看,想到要在原东吴境内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一个政权基地,联络南方士族便成为极其重要的事务。

    司马睿心里很不高兴。王导便告诉司马睿:“要在江南站住脚,没有本地这些大士族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司马睿要王导去想办法。王导的堂兄王敦当时在扬州做刺史,很有点势力。王导就把王敦请到了建康。

    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义德行虽厚,但名望还不够大,你现在威望名声已经很高了,应该帮一帮琅琊王才对。”

    两人商量了半天,总算想出了个主意。

    这年的三月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求福消灾。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高擎着琅琊王的旗号,并布置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侍立两旁,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也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队伍。浩浩荡荡开往江边,迤逦有一里多长。

    司马睿、王导他们故意绕道走建康城里最繁华的街道,这一天,在建康城里看热闹的人本来就多,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过的大排场,都轰动了,纷纷围观,人声鼎沸。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贺循等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他们一看这个阵势,都被镇住了,又见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毕恭毕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都纷纷出来迎接,拜见司马睿。

    这样一来,司马睿在江南士族中的威望大大提高了。王导接着又劝司马睿说:“古代的帝王,没有不采取礼贤敬老,访问风俗民情,谦虚克己的一些方法,来招纳贤才的。何况现在天下大乱,神州大地四分五裂,建国大业才刚刚开始,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啊!顾荣、贺循,是当地有声望的名士,不如好好结纳他们以收揽人心。只要把这两人拉拢过来,就不愁别人不紧跟我们了。”

    司马睿马上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很高兴地接受了官职,并开始在江南士族中大力推崇司马睿。打这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在建康也就站稳了脚跟。

    “永嘉之乱”以后,中原人士到江南避难的有十之六七,王导劝元帝乘机收揽贤人君子,扩大力量以图大事。

    王导劝说司马睿要及时救济他们,并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了他的建议,前前后后吸收了大量的北方士族,深得他们的欢心。

    就这样,司马睿靠着王导的安排,既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他的地位更加巩固了。他非常感激王导,感慨地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啊!”

    到江南避难的一些士大夫,每逢风和日丽的时候,就相互邀请着到郊外劳劳亭(现在南京南)去,坐在草地上宴饮。有一次,武城侯周凯在饮宴中叹着气说:“这里的风景和中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不一样了!”

    大家听了,都相视流泪。

    突然间,像是一声霹雳在耳边炸响:“这是干什么呢?大家应该跟朝廷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收复中原,岂能在这里像囚犯一样哭哭啼啼呢?”

    大家一看是王导,他慷慨激昂,态度诚恳直率。

    于是都认为王导说得对,大家更加佩服王导了。

    永嘉末年,朝廷升迁王导任丹阳太守,加拜辅国将军。

    王导上奏笺说:“当年的魏武帝曹操,是通达政理的君主。荀文若,是功臣中最杰出的人,封爵也不过亭侯。曹冲,是他最宠爱的儿子,也不过授别部司马之职。以这样的做法处理所有的事情,人们能不谨慎吗!可今天执政者,不分贵贱贤愚,都封以重爵尊号,都拥有旗鼓伞盖等仪仗,动不动就相互攀比摆架子,有些没有得到的,便觉得很羞耻。天子与官吏之间的界限混杂不清,朝廷的威望日见降低。

    “王导我肩负重任,不能为朝廷清理河山,却开启导致混乱的先端,不切实际地贪窃名号,弄乱了朝廷礼法典章,请以后慎重而不要轻易赐予臣下旗鼓伞盖等礼崇之物,就从我王导开始吧,让尊卑雅俗有所区别,以后群下的信仰尊崇就不会出偏差。”

    琅琊王司马睿下令说:“王导德重功高,为孤王所倚重,本想予以表彰加以殊礼,但他谦虚谨慎严格约束自己,努力王事尽一片忠心,以身作则,因此孤王顺从他的良好愿望,促进他纠正弊端的良苦用心和举动。”于是任命他为宁远将军,不久又加振威将军。

    王敦,士族出身,王导的堂哥,娶晋武帝司马炎女襄城公主为妻。早年担任给事黄门侍郎,经王衍推荐担任荆州刺史,东海王司马越掌权时,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司马睿移镇建业,召为军咨祭酒,后又继刘陶任扬州刺史、都督征讨诸军事。与王导共同扶植司马氏的江东政权,消灭不从命的江州刺史华轶,镇压以杜弢为首的荆湘流民起义。

    建武元年(317年),因晋愍帝被俘,长安陷落前,晋帝司马邺深知自己难逃被俘的命运,悄悄派平东将军宋哲捎信给丞相司马睿,表示“……朕今幽塞穷城,忧虑万端,恐一旦崩溃……丞相可摄统万机,还据旧都,修复陵庙,以雪大耻”。

    晋愍帝司马邺被匈奴刘曜俘掳后,刘琨、段匹襌、邵续、刘演、曹嶷等晋朝众臣纷纷上表劝进。

    温峤作为刘琨的使者来到江南,这个时候江南的王权刚刚开始建立,各种法律条文也还没有制定。温峤对这种情况非常担忧。

    不久,他去拜访丞相王导,叙说了晋帝被囚禁流放,社稷宗庙被焚毁,先帝陵墓被破坏的惨状,表达了亡国之痛。温峤极其忠诚愤慨,感情激烈,边讲述边痛哭,王导也陪着他一起流泪。温峤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军国大事的意见,王导都一一记下,进行了答复。

    温峤从王导丞相家出来,高兴地说:“江南已经有了管仲这样的人才了,我还忧虑什么呢?”

    平东将军宋哲到达建康,称说奉晋愍帝诏书,令丞相、琅邪王司马睿总摄国家所有事宜。三月,琅邪王换上素色服装,避居于别室,举哀三天。此时官员、部属等共同进上皇帝尊号,琅邪王不肯即位。

    琅邪王感慨地流着眼泪说:“孤是有罪之人。诸位贤良如果逼我不止,我将返归琅邪封国。”并传呼私人奴仆,让他们驾车准备返回封国。

    于是他下属的官员们改变策略,以退为进,请求琅邪王依照魏、晋旧有成例,称晋王。

    琅邪王同意了。三月(初九),琅邪王即晋王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武,开始设置百官,建立宗庙和社稷。

    主掌官员请求立太子,晋王喜爱次子宣城公司马裒,想立他为太子,对王导说:“立太子应当视其德行。”

    王导说:“世子与宣城公,都有清朗隽秀的美德,但世子年长。”

    晋王听从了王导的意见。晋王立世子司马绍为王太子,封司马裒为琅邪王,继承恭王的祭祀;仍任司马裒为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镇守广陵。封谯王司马逊的儿子司马承为谯王。司马逊是晋宣帝弟弟的儿子。又任征南大将军王敦为大将军、江州牧、扬州刺史;王导为骠骑将军、都督内外诸军事、领中书监和录尚书事。

    丞相左长史刁协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军谘祭酒贺循任中书令,右司马戴渊、王邃为尚书,司直刘隗任御史中丞,行参军刘超为中书舍人,参军事孔愉长兼中书郎,其余参军全部封官奉车都尉,部属封驸马都尉,行参军舍人官拜骑都尉。

    王敦辞谢江州牧的官职,王导因为王敦已统领六州,辞谢都督内外诸军事的职务,贺循因年老多病辞去中书令,都获得晋王的同意。任命贺循为太常。此时江南东晋政权刚刚草创,因刁协久在西晋时为官,熟悉旧制;贺循为当世儒学泰斗,精通礼学,所以凡遇疑碍难决的问题,都由他们定夺。

    公元318年三月,愍帝的死讯传到建康,晋王穿着丧服,搬到倚庐独居。百官奏请晋王使用皇帝尊号,晋王不同意。

    大将军纪瞻说:“晋政权灭亡,至今已经两年,陛下应当继承大业。遍观皇室子弟,又有谁值得推让!陛下如果荣登皇位,那么祖先神灵和国民都能有所依凭;如果拂逆天命,违背人心,大势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了。现在洛阳、长安两座京城被毁,国家无主,刘聪在西北自立国号,而陛下却在东南清高地推谢帝位,这就如同急于救火却恭礼谦让。”

    晋王还是不同意,让殿中将军韩绩撤去摆好的皇帝宝座。

    纪瞻喝斥韩绩说:“皇帝之座与天上列星相应,谁敢搬动就把他斩首!”

    晋王脸色为之一变。

    于是晋王在众臣再三请求下即帝位,史称“晋元帝”。文武百官陪列于两侧。

    司马睿看到王导要给自己行大礼,赶忙从御座上站起,走下殿来一把拉住王导,要他一起到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这个意外的举动,使王导和众大臣都大为吃惊。因为在封建时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哪有臣下与皇上同座的道理。

    王导急忙推辞道:“这怎么行?只有太阳高高在上,万物才能得到它的照耀。如果太阳跟一般的生物在一起,生物还能得到它的照耀吗?”

    王导的这一番吹捧,使司马睿听得十分高兴,他也就不再勉强,接受了大臣们的朝拜。

    元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兴,文武官员都晋升二级爵位。元帝打算对所有曾经投贴上表章建议自己接受皇位的人格外优宠,凡官吏都增加爵位一等,平民都提升为官吏,总计有二十多万人。

    散骑常侍熊远说:“陛下顺应天命,继承皇位,普天之下莫不拥戴,不能只奖励近的,而忽略远处的。不如依照汉朝的做法,普遍赐封臣民官爵,这样皇恩浩荡,而且可以省去考察核实的烦劳,堵塞弄虚作假的渠道。”元帝不听。

    立王太子司马绍为皇太子。太子仁义而有孝道,喜欢文学,爱好武艺,礼贤下士,从谏如流,与庾亮、温峤等结为平民之交。庾亮为人端庄肃正,擅长谈论老子、庄子之学,元帝很器重他,礼聘其妹为皇太子妃。元帝任命贺循行使太子太傅职权,庾亮以中书郎身份侍讲东宫。

    元帝喜好刑名之学,曾把《韩非子》一书赠送给太子。庾亮规谏太子说:“申不害、韩非行事刻薄有伤圣教,不值得圣上留心。”太子听从了。

    司马睿登基以后,为了感谢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扶持,对他们特别尊重。他封王导为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王家的子弟亲信一时布满朝中。当时,民间流传这样着一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说东晋的江山是王氏与司马氏共同拥有的。

    当时荆、扬二州比较安定,人口众多,物产丰饶。王导的治理方针讲求清静,常劝元帝克己垂范励精图治。于是越发受到元帝的器重,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朝野之中都为之倾心,称王导为“仲父”。

    元帝曾经真诚地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呀!”

    王导回答说:“过去秦朝无道,实施暴政,天下百姓厌弃乱世,人们感怀汉王刘邦的恩德,群起响应反秦,所以大功容易告成。自从曹魏立朝以来,直到晋太康时期,公卿士大夫及门阀世族,奢侈挥霍相互攀比,先贤政教逐步衰退,先朝治世法度,无人遵循,大小官吏,沉溺于享乐之中,才使得奸佞之人有机可乘,导致朝政大道亏伤。

    “然而混乱之后将会出现安定,这是天地间的规律。大王将要建立盖世之功勋,重新一统山河,管仲、乐毅这样的人才,这时就会出现,不是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臣子所能比拟的。希望大王能深谋远虑,广择贤能。顾荣、贺循、纪瞻、周玘,都是南方的名士,希望能对他们礼敬优待,则天下可安。”

    元帝采纳了王导的建议,从而逐渐赢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拥戴。

    王导分遣八部从事八个人外出检查扬州所属八郡,回来后同时召见了他们。各位从事纷纷禀告二千石官长的为政得失,唯独顾和默默无言。

    王导询问他。顾和说:“您辅佐国政,宁可使法网宽松以至可以漏过大鱼,为什么又要搜集、听信道听途说,以斤斤计较来治理政事呢!”

    于是王导感叹称赞,采纳了顾和的意见。

    汉刘聪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了司马氏的西晋,但是司马氏以无可阻挡之势又建立起来了东晋。这次再想要这么轻易地“割掉”这一茬“韭菜”已经不大可能了,因为这时候刘聪的汉朝廷出现了一次极为严重的内乱。

本站推荐:与校花同居:高手风流天唐锦绣夜的命名术那些年,我爱过的女人凤囚凰邪王追妻坑爹儿子鬼医娘亲三国之召唤猛将明天下穿越七十年代之军嫂成长记

刀丛佛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哎呀可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哎呀可笑并收藏刀丛佛影最新章节